•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院校新闻 > 正文
  • 诗词赏读 | 盛唐的人格力量——《陇头吟》
    2023-09-21浏览量:



    诗词赏读



    朗读 / 王唯旭




    陇头吟

    【唐】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

    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

    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

    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馀战

    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

    节旄落尽海西头



    641.jpg




    长城少年是仗义轻生的侠客,夜里登上戍楼看太白的兵气。陇山上的明月高高照临边关,陇关上的行人夜晚吹起羌笛。关西地区来的老将不胜悲愁,驻马倾听笛声不禁老泪横流。身经大大小小百余次的战斗,部下偏将都被封为万户之侯。苏武归汉后只被拜为典属国,节上旄头徒然落尽北海西头。

    645.jpg




    “陇头吟”,汉代乐府曲辞名。这首边塞诗篇幅不长,却提到了四个人物,分别代表了四种不同的形象,四个人物形象之间又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他们的形象共同构成了这首诗要表达的意象。


    第一个人物是“长安游侠”,这是一个意气风发、义字当头的少年人形象。“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京城少年,不是纨绔,却是游侠,古称豪爽好结交,轻生重义,勇于排难解纷的人为游侠。王维《少年行》之一:“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好义之士心怀国事,夜半时分未能入眠,还登上瞭望楼观测敌情。少年游侠,胸有奇志,渴望建功立业。


    第二个人物是“陇上行人”,这是一个羁旅游人的形象,根据诗的内容,很可能是一位现役军人。“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诗的三、四句情景交融,一弯朗月远远照在陇山,徒然惹得驻守荒凉边塞的战士一腔乡愁,吹奏起凄怨的羌笛曲,让凄清的月亮把自己的乡思带给家乡的人儿。


    第三个人物是“关西老将”,这是一个老将军的形象。然而王维不写他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勇武,而写他正骑马在军营中巡视,闻听羌笛哀声忍不住泪湿衣襟,愁情满怀。


    这三个人物,同时出现在同一时空,笛声把他们连在一起。吹笛者,是现在进行时,听笛的两个人,一个是正抱着从军理想意气风发的少年,一个是“身经大小百余战”的老将,这三个形象,恰恰是一个从军者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如果说,长安少年头脑里装的是幻想;那么,陇上行人亲自经受的便是现实,而关西老将呢?曾经功勋卓著的老将何以闻笛落泪呢?“身经大小百余战”,屡建奇功之后,“麾下偏裨”,手下大大小小的副将们,有的已获万户侯的封赏,而他自己却不获封赏沉沦边塞。王维着力描绘关西人的形象,用笔沉郁悲愤,暗扣诗题。


    读诗至此,我们难免要问:这位关西老将为什么会有如此悲剧的遭遇呢?诗中虽未明言,但却又写了第四个人物:苏武。“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苏武是个什么人呢?他是汉朝人,因为出使匈奴,面对利诱威逼,誓死不降,被流放到北海牧羊十九年,这十九年中苏武谨记自己的汉使身份,坚持持符节牧羊以至于符节上装饰的牦牛尾脱落殆尽。尽管苏武忠君为国,但回到大汉朝廷后却只被封做品位不高的典属官。王维借苏武其人的故事,与关西老将的经历予以类比,进而深化这首诗的主题,暗示统治者赏功不公,自古有之,关西老将之遇并非是个别案例。


    在十句诗中,王维把长安少年游侠、陇上羁旅行人、关西沉沦老将这三种类型的人物借一首笛曲串接起来,这三种人物,既各自独立,又奇妙地统一为一体,这样的构思,极易引发读者联想:今日的长安少年,安知不是明日的陇上行人,后日的关西老将?而今日的关西老将,又安知不是昨日的陇上行人,前日的长安少年?这首边塞诗的主旨是发人深省的。



    646.jpg















    培训预约电话
    合作部:
    029-88303663
    平老师:
    15029076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