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下午,我院举办文化大讲堂第97期。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队长王建新教授受邀为学员作了“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专题报告。报告由中华文化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孙二丽主持。

“作为历史上东方和西方文明交通、交流、交往、互动的大通道,丝绸之路研究不能只有西方视角,必须还要有东方视角。”多年来,王建新带领考古队通过历史、考古与环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多学科的技术手段,在中亚地区寻找月氏文化遗存,重新认识了古代月氏与贵霜的关系,逐步建立起中国的丝绸之路考古话语体系,为用中国话语阐释丝绸之路的历史提供了实证资料和科学依据。他表示,“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人文交流合作促进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开展中国特色的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将在促进我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相互了解和理解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夯实“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基础。他认为,丝绸之路是人类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对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所承载的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新时代的领导干部要能“读万卷书”,也要能“行万里路”,始终保持互学互鉴的态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明,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报告视野开阔、平实生动、史料翔实、旁征博引,对帮助学员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理解“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学员纷纷表示,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尊重,在今后工作中要汲取力量、担当作为,做丝路精神的传播者、讲述者、推动者,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王建新,现任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队长。兼任中国国家社科基金考古学科组评审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外国考古中心学术委员,《西域研究》杂志编委会委员,国内外多所大学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先后主持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专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陕西省人民政府中亚考古专项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主持编写完成并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由地方政府颁布实施《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等多项大遗址保护规划。出版《慈善寺与麟溪桥——佛教造像窟龛调查研究报告》等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