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上午,我院举办文化大讲堂第117期。西安三意社社长、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获得者侯红琴受邀为学员作了“守正创新——新编秦腔历史剧《无字碑》人物塑造”的专题报告。

侯红琴以一代女皇武则天波澜壮阔、传奇曲折的人生发展历程为切入点,围绕《无字碑》剧目全折的“钩心”“进饼”“入戏”“面碑”四方面展开讲授。她认为,对戏曲经典作品与名家唱段的传承源自对传统的守正、对形式的创新;每一次实地采风、每一刻推敲剧本都是戏曲从业者在舞台之下精益求精的不懈坚持、吐故纳新的别样体验。她指出,人物塑造流派不是枷锁、人物特质诠释不拘一格,融旧艺术门类与新生活经验于一体,可重塑外界对秦腔的基础认知、深层认同;秦腔人应肩负文化使命、开拓表达空间、挖掘本土气息、倾听真实反馈;此时、此情、此景有感而发的松弛呈现或胜过拘泥程式的按部就班。她希望学员在新时代向内不断积淀、向外发出声音,反复推敲唱腔道白、精研细磨服化仪表,用心用情讲好陕西故事;握紧中国戏曲人才成长接力棒、擦亮秦腔艺术品牌历史名信片,让三秦之腔走出陕西、走向全国、走遍世界。

报告系统全面、古今结合、生动形象、娓娓道来,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温度,对学员精研戏曲人物形象、领悟舞台表演功法提供了事例支持与理论参照。学员们认为,戏曲之美深入人心、文艺之路任重道远,要塑造秦人秦声之“美”、探求戏曲戏迷之“魂”,以绿叶之姿、成红花之态;用一颗戏曲人的“精心”、出一部戏曲人的“精品”、献一份戏曲人的“惊喜”,借中华优秀传统戏曲文化传承经典、稳步发力、再创新篇,
为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戏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
侯红琴,西安三意社社长,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获得者。中国妇女十三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陕西省“三秦英才”,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省剧协副主席,西安市文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