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领导
组织机构
愿景目标
联系我们
校园风貌
新闻动态
院校新闻
行业动态
政策法规
培训统计
基地动态
培训专题
热选专题
特色模块
优势课程
培训研究
资源中心
名师风采
教学资源
名师著作
文件下载
后勤保障
校友天地
联系我们
来校指引
交通地图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西北大学
网站管理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 正文
院校新闻
行业动态
政策法规
培训统计
基地动态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
2021-11-10
浏览量: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
2017年10月25日,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亮相。面对中外记者,习近平引用元代诗人王冕咏墨梅的名句,以诗言志,让全世界看到了大国大党放眼全球、面对未来的自信。
当今世界,要说自信,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最有理由自信。这份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也是文化自信。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道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之源。
一
自知者明,自信者胜。综观古今中外,一个人的成长、一个国家的崛起、一个民族的兴旺,都离不开自信的精神品质。
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自信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我们的人民对自己的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由于一直受人欺负,很多地方不如人家,许多人民族自信心不足,甚至出现了“全盘西化论”的极端论调。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站起来,改革开放让中国人富起来,日子越过越红火。然而,一段时间里,不少中国人热衷于过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等“洋节”,冷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许多地方的楼盘、酒店、街道等风行“洋名”,“曼哈顿广场”“罗马家园”“香榭丽都”等比比皆是;年轻人以衣服上有外文装饰为时髦;影视剧、综艺节目也把追跟国外潮流当成“吸睛”诀窍……
在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冲击下,社会上出现了“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以洋为尊”“崇洋媚外”等心态。
可见,经济的强大并不必然带来精神的强大。习近平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习近平看得很透彻。
精神力量不像物质力量一样看得见、摸得着,我们从哪里寻找滋养当代中国人的力量源泉?
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在人类文明的浩瀚星空,中华文化灿烂夺目、举世无匹。
2014年12月20日,习近平在澳门大学参与“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主题沙龙时,对学生们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本人也是一个中华文化的热烈拥护者、忠实学习者”,他鼓励学生们增强文化自信,增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骨气和底色。
他曾自述,五六岁时,母亲就带着他买《岳母刺字》的小人书,“精忠报国”成为他一生追求的目标。
在国内国际许多场合,习近平经常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言”。在发表的演讲和文章中,他巧妙引用中华古典名句,时常阐述中华传统文化相关话题。
到地方考察,习近平经常会去当地的文化遗产地、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走走看看,北京玉河、西安城墙、广州永庆坊、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武夷山朱熹园……所到之处掀起了“文物热”“非遗热”“国学热”。
2020年9月28日,考古这一冷门绝学走进中央政治局课堂。习近平强调:“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进一步明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三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文化发展和进步的灵魂与动力。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前往山东曲阜孔府考察。在与专家学者座谈时,习近平表示:“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一定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近年来,得益于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发展局面为之一新。
文明探源持续突破。良渚遗址的考古发现,向世界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不断刷新“中国之最”,揭开中国最早王朝都城的神秘面纱;神木石峁遗址的横空出世、三星堆遗址的石破天惊,为中华文明版图再添光彩。
遗产保护成绩斐然。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6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5000余处,大小博物馆5800多家,每年参观博物馆人次超过10亿。以故宫、国家博物馆等为代表的热门博物馆往往一票难约,“博物馆热”成为当下中国的文化新景象。
传统“活化”蔚为大观。《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唐宫夜宴》等传统文化节目登上热搜;国风音乐、故宫文创、老字号出新等“新国潮”逐渐升温;一些中国风博主频频“出圈”;日常生活中,穿汉服的“小哥哥”“小姐姐”自信满满,汉服经济造就百亿蓝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中国价值。从“民贵君轻、政在养民”到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2019年5月15日,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习近平强调: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一百载风华正茂,五千年弦歌不辍。14亿多中国人民,站立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沃土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累积的文化养分,找回了泱泱大国的自信。
习近平说:“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巨变!
来源
:学习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