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源中心 > 校友天地 > 正文
  • 书道以寄乐 经世而致用
    2019-05-07浏览量: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专题研讨班学习心得体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古、与今、与未来,与己、与人、与世界的重大价值和重要意义。

    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勃发生机、薪火绵亘,如何解好新时代“‘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重大命题,离不开人的传承与传承之人的乐观、自信、积极、进取之心。

    “吾祖赫赫,伟业煌煌,肇始文明,光被遐荒。”陕西,一个人文初祖承启万古、守望华夏的地方。西安,更以其周秦汉唐的凛凛风骨和丝路起点的文明之光,与历史和文化交相掩映,书写者风华千年的不朽辉煌。暮春之初,有识同志于文脉百年的西北大学相汇,学历史文明、习传统文化,悟人生大道、思经世致用。讲、述、教、授,践、行、通、达,用千古智慧点化“传承之人”,给“人的传承”以智识保证。如此这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既氤氲陶冶着个人心性,也是对历史文化的高度负责。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回顾本期培训课程,历史、文化、思想、知行是关键词,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诸多核心要义高度契合。

    自黄帝以降,至周秦汉唐。我们铭黄陵精神标识,叹秦帝国兴衰,慕汉文化魅力,思“一带一路”荣光,洞见的是历史的真金并未被黄沙掩埋,熠熠生辉着的是“有我古都风韵在,西安依旧是长安”的绰约风采。

    甲金篆隶楷,礼乐射艺书。我们在碑林博物馆徜徉,研汉字与中国文化精神;我们在弓弦箭簇中模状,思辨儒、道文化的虚实、有无。漫步“一城文化,半城神仙”的这个长安,浏览遍照,参访研学,留下的满是快然自足的幸福与亲切。

    诚胸怀万古,谋经世致用。我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助力当代社会治理;我们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聪察强毅,正直中和”的精神面貌里,凝结党员干部应有的政治品格。

    可以说,本次培训课程缜密、逻辑严谨,内涵丰富、知行合一,有智有识、用心用情,面向未来、贯古通今。在此,诚挚的感谢为本次培训付出心血的各位老师和共同求知求索的各位同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通过本次培训,也使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延伸与影响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体会。我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学习研究,是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人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改造自己、改造世界的全部过程和结果的,也必将深刻作用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里。

    从微观视野看,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人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闻道中健康身心;可以使人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求道中勃发斗志;可以使人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悟道中行稳致远;可以使人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行道中担当大义。

    从历史视野看,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功业之举;是全体社会,整个国家,全民族应当共同砥砺的伟大事业;是让我们尊奉先祖、致敬文明,让子孙原流泉浡、承袭文脉,让华夏辉煌永续,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洪荒伟力。

    最后,我想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与大家共勉,“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作者(2019春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专题研讨班学员;中共汉中市委党史研究室 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