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源中心 > 校友天地 > 正文
  • 拜张载祠有感
    2019-06-17浏览量:

    undefined

        6月15日,于西北大学中华文化干部学院、陕西省干部教育培训西北大学基地参加“汲取治国理政智慧、加强政德修养”研讨班期间,前往眉县横渠书院接受现场教学,感而记之,并查阅有关资料,既为注释说明之用,更为进一步学而思之。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其名字出自于“厚德载物”一句,人称横渠先生,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创始人。张载祠位于宝鸡眉县横渠乡横渠村,又称张子祠,为张载的讲学之地。


    undefined

    1

    千年古柏凌风寒,一代鸿儒气向天。

    横渠又吟仰标杆,铁肩担道书新篇。


        祠内“张载手植柏”,高9.3米,历经近千年,枝干盘若蛟龙,直指天空。


        “横渠又吟”指吟咏“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意思是:为社会建立信仰体系,为民众奠定命运根基,为前圣接继思想学术,为万世开拓太平事业。这四句话载于《张载集•张子语录》中,是张载思想中最为后世称道、影响最为深远的学说,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高。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称之为“横渠四句”。冯友兰先生曾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最后结语中对“横渠四句”如是赞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undefined


    2


    年少护柩万重山,“六有”“十戒” 立规范;

    礼德兼修泽后世,一部乡约一重天。


        “年少护柩”:张载十五岁,其父病故于涪州(今四川涪陵)任上。当时年幼的张载与弟弟和母亲一同护柩回开封归葬,行至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时,因知道路途前方发生战乱,加上路资不足,难以返乡,最终将父亲安葬于横渠,全家人也到横渠镇南大振谷口居住,后来“横渠先生”的名号,即来自于此。或为“宿命”,张载一生,两被召晋,三历外仕,著书立说,终身清贫,辞官回乡时殁于临潼馆舍,贫无以殓。在西安的学生闻讯赶来,才得以买棺成殓,护柩回到横渠。


        “六有”是张载15岁时护柩回籍途中,在勉县拜谒武侯祠后题言:“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意思是:说话应有教养,行动应有规矩。白天要有所作为,晚上应当静思自己的心得。休息时必须保养身体与气质,在瞬息之间也不能放心外驰,而要有收获存养。后来,张载又提出了“十戒”:“戒逐淫朋队伍;戒好鲜衣美食;戒驰马试剑斗鸡走狗;戒滥饮狂歌;戒早眠晏起;戒依父兄势轻动打骂;戒喜行尖戳事;戒近昵婢子;戒气质高傲不循足让;戒多谗言习市语。”这十条戒规反映了张载及家族的一种文化信念,为张氏后裔子孙为人处世立下了规矩。


        “礼德兼修”:张载伦理学由礼论和德论构成。礼论,属于张载伦理学的“规范伦理”。对于个体修养,他主张“知礼成性”“以礼成德”;对于教育内容,他主张“以礼为教”;对于社会风气,他主张“用礼成俗”。《宋史》张载本传以“尊礼贵德”评价张载之学。


        “一部乡约”即《吕氏乡约》。熙宁九年(1076年),号称“蓝田四吕”的吕大防和张载的学生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制订和实施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村规民约”——《吕氏乡约》:“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吕氏乡约》充分体现了完善自我、服务社会、促进文明的精神,这是对张载的告慰,也是实践关学“身体力行”良好作风的一个典范之作。明代著名教育家冯从吾曾赞扬道,自《吕氏乡约》在关中推行以后,“关中风俗为之一变”,它对整个关中地区民俗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明代思想家吕坤对《吕氏乡约》做了进一步发展,他提出《乡甲约》的突破,是把乡约、保甲都纳入到一个组织综合治理,它对后世影响极大,为现代乡村自治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undefined


    3


    仰学俯思守经年,学达性天自卓然。

    民胞物与见情怀,不负黎民不愧天!


        “仰学俯思”:据《宋史》载,归乡隐居的张载,“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这期间,他一边讲学,一边读书写作,写下了大量著作,创立“关学”,其“民胞物与”的仁爱精神,“敬德爱民”的道德风范,“精思力践”的学风,“大心体物”的气度,“太虚即气”的唯物宇宙观,“一物两体”的辩证思想,共同构建起“关学”思想的学术体系。“关学”和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的“洛学”、朱熹的“闽学”,共同形成了宋朝理学的四大学派,人们称为“濂、洛、关、闽”。明清之际的杰出思想家王夫之最推崇张载,他曾以“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来评价张载的学说。


        “学达性天”是清康熙皇帝为表彰书院对传承理学,培养人才的贡献,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御赐给岳麓书院等处的匾额。据《皇清文献通考》卷七十三载:“(康熙)二十五年,颁发御书‘学达性天’四字匾额于宋儒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朱熹祠堂及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康熙皇帝御赐的“学达性天”牌匾,成为横渠书院的镇馆之宝。“学达性天”的渊薮分为“学达”和“性天”。“学达”语出《论语》:“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学达”的含义就是“下学上达”。“性天”语出《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学达性天”主要是指通过教育达到“性”与“天”合。“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的理念高屋建瓴,认为天人之性是一体的,那才是人最深层次的本质。故而先哲们一再强调“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学达性天是千古学人孜孜以求的境界。“天道酬勤、天经地义、替天行道、天作之合、天从人愿”等词语寄寓着天性与人性、天道与人道的统一。


        “民胞物与”语出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在《西铭》中写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他认为,天地好比父母,一切人、一切物都是天地所生,一切人都是同胞兄弟,一切物都是同伴,应该爱一切人、爱一切物。这就叫做“民胞物与”,蕴含着建立在天人一体、万物同根基础上的博爱精神,这也是《西铭》的核心精神。2017年12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的主旨讲话。在主旨讲话中,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


    4


    横渠四句字字真,尤是“为” 字值千金。

    回看古今多少人,伪言虚行误终身。


        冯友兰先生说:“这四句中的那四个‘为’字的主词,可能是张载本人,也可能是哲学家,也可能是哲学。”窃以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最根本的是要见之于行,做到有胆识,“敢为”;有本领,“能为”;有毅力,“勤为”;有智慧,“善为”;有成效,“有为”。


    5


    大儒四句胜千言,一语摄魂千古传。

    笑看谁人好空谈,常把浮浅当经卷。

    undefined

    6
    成败兴衰均有道,动非自外皆内造。
    莫言贪亡因惑导,物腐虫生把祸招。

        张载的辩证思想体现为“一物两体”的矛盾观、“动非自外”的内因论、“变著化渐”的形式说三个方面。其中“动非自外”语出张载《正蒙·参两》:“凡圆转之物,动必有机,既谓之机,则动非自外也。”圈转之物,指日月大地等,认为日月大地等的运转都有其内在的动力,非有外力的推动,强调事物运动由于内在原因决定的辩证法命题。


        “物腐虫生”比喻祸患的发生,总有内部的原因;也比喻本身有了弱点,别人才能乘机打击。语出处《荀子·劝学》:“肉腐出虫,鱼枯生蠹。”宋·苏轼《范增论》:“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事物兴衰存亡,内因是决定性因素。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亦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腐败分子缺乏严格自律和定力,常把走上不归路归因于外在“围猎”,实为开脱之遁词。


    2019年6月15日感而记之,

    6月16日学而注解,图片均源于网络。

    作者/崔利民   编辑/马晓雪   责编/万世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