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后,重回西北大学,参加为期两周的“汲取治国理政智慧 加强政德修养”专题研讨班学习。校园还是那个校园,却处处展现着变化。首次参观西北大学博物馆,为母校的百年沧桑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震撼,自豪感和仰慕之情油然而生。在名师大家的引导下,在关学宗师张载祠的瞻仰中,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参观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德政修养的精华和先贤们的治国思想精髓跃然呈现;在渭华起义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在杨文洲纪念馆肃立悼念,每个人的思想灵魂都得到荡涤和净化;与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同学的交流互动,深切体会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并由衷感慨后生可畏。只叹时间太短,无法全面领会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不能有深入的思考和沉淀,然而遗憾之下知不足而产生的进一步学习提升的迫切愿望,便是短暂学习后最重要的收获。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弃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创造,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修齐治平、仁者爱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贵和尚中等人文精神,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国家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认识和遵循的方针。当前,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传承和借鉴中国传统治国理政实践中崇尚德政、重视修身的文化精髓,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员领导干部担负着党和人民交付的重大职责,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实践者。时代在发展,实践在推进,注定了我们的学习永无止境。新时代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党章党纪党规,不断补精神之钙、固思想之元、培为政之本、守纪律之规;既要学习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法律、社会、科技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还要学会在中外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和修身养德追求,并从中获得启迪和定力。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我们要深刻理解“法律和道德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的原则要求,不断修炼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的政德修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古代先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以及“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君子不夺人之美、君子不党、君子和而不同”“仁、智、勇”“公生明廉生威”的理念智慧,都应该成为我们履行职责、修身养性的无尽源泉。新时代的党员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模范,牢记党的宗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树立良好家教家风,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
政德修养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既需要涵养,更需要约束。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要常习三省吾身的功课,长存有德之人的念头,无论日常做人处事、为政立功都能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住底线、做出表率。
作者:崔志伟(“汲取治国理政智慧,加强政德修养”专题研讨班学员)